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

臭豆腐


相傳臭豆腐是一位落魄舉人意外的發明,但故事版本眾多。
臭豆腐乳版本
清朝康熙八年,安徽仙源縣舉人王致和赴京趕考,不幸名落孫山,留在北京經營豆腐舖。一日王致和因累積不少存貨,打算製作豆腐乳,將豆腐切成小塊,放入罈中。過幾天打開罈子,發現豆腐變成青色,而且奇臭無比,不過吃起來卻非常好吃,所以決定將臭豆腐當成商品出售。
臭豆腐乾版本
相傳王致和在康熙年間以賣豆腐、豆腐乾及養豬為業。有日王致和製作豆腐乾的時候,才剛把鹽巴、花椒等調味料放完,豬就跑了,在慌忙之中王致和忙著抓豬,忘了把罈子蓋上,結果牆壁上的白灰皮就掉進罈裡,等王致和把豬處理好之後,當初的豆腐乾早就成了臭豆腐了。

其實臭豆腐在世界各地的製作方式和食用方式均存在地區上的差異。

油炸臭豆腐
台灣、香港或上海常使用油炸的方式食用。台灣的攤販所販賣的臭豆腐,常習慣搭配酸甜不辣的台式泡菜(或四川泡菜),舒解臭豆腐的油炸膩感,香港的則習慣以甜醬搭配。油炸方式又分2大類,
較嫩的吃法,臭豆腐炸至外皮酥脆,撈起瀝乾油後,切塊裝盤或裝袋。
較酥的吃法,臭豆腐炸至外皮酥脆,撈起後對角切4塊後,再回鍋繼續炸,直到看起來都呈現金黃色後,再撈起瀝乾油後,裝盤或裝袋。但這種吃法比較油膩。
炸臭豆腐是台灣傳統中常見的料理,不管是夜市還是部分餐廳中,都可以看到。1990年代前甚至有些攤販會沿街叫賣。烹飪方法通常是把醃漬好的豆腐,用高溫油炸,酥酥脆脆的外皮,配上酸酸甜甜的泡菜。

麻辣臭豆腐
麻辣臭豆腐是近年來台灣的新吃法,由於四川麻辣鍋的風行,也使得火鍋業者研發出把臭豆腐加入麻辣湯裡,搭配上鴨血、酸菜,麻辣湯底的濃郁再加上臭豆腐獨特的氣味,可以說是近年來個人火鍋常見的新吃法,也有些業者會加入肥腸(豬大腸),俗稱「大腸臭臭鍋」。

清蒸臭豆腐

清蒸臭豆腐是類似清蒸魚的作法,將臭豆腐加入清淡爽口的湯底中,用清蒸的方式烹調,滿足不吃油炸品的臭豆腐饕客群。

臭豆腐乳
北京聞名的王致和臭豆腐為臭豆腐乳,與南方流行的臭豆腐乾是兩種不同的食品。王致和臭豆腐乳不能油炸,為饅頭和大餅等麵食的配品,並曾經為慈禧所喜愛,並賜雅名「御青方」,簡稱青方。

炭烤臭豆腐
炭烤臭豆腐,深坑的名產,也是台灣夜市裡常見的小吃,用竹籤穿過食材後,塗抹烤肉醬,在炭火上烤數分鐘;外皮酥脆,內裡鬆軟,入口即化,因為加入了大量的調味醬,也使得臭豆腐原本的氣味被覆蓋許多,值得推薦給初次嘗試臭豆腐的朋友們。

臭豆腐火鍋
 
一般簡稱為「臭臭鍋」,是以火鍋高湯加入少許配料為湯底,之後放入生臭豆腐乾(或過水後的臭豆腐乾),注入溫的高湯及加入其他佐料、調味料(如鹽、紅糖、辣椒粉、胡椒粉、生辣椒、蔥白、青蔥、香菜、蒜頭、辣油、醬油、香油、豆油、五香粉等等)並其他配料(火鍋料、肉片捲、配菜、蔬菜、泡菜和沾醬)一同上桌。上桌後點火煮滾由食客加入想吃的配料下鍋,即可取食。如同涮涮鍋一樣,只是前者加入臭豆腐而已。目前臭臭鍋僅流行於台灣,因臭臭鍋所開設的餐館也頗多。臭臭鍋目前的種類有:原味臭臭鍋、泡菜臭臭鍋、海鮮臭臭鍋和綜合臭臭鍋等。

製作過程

故稱為「臭豆腐」的原因,是因為它的氣味非常的臭,對於很多外國人來說,那種特殊的氣味與排泄物相似。臭豆腐其實是一種發酵製品, 把原本無色無味的豆腐,讓他自然的發酵,台灣常見的浸泡液,就是把較老部份的莧菜,浸泡在洗米水中,放在常溫下發酵,產生那特殊的氣味。但隨著地區、食用方法的不同,製作方法及成品也有相當大的差異。

至於供「油炸臭豆腐」使用的臭豆腐,手續則沒有青方複雜。為了求大量生產方便,一般而言都是以新鮮豆腐短暫浸泡「臭滷水」,讓臭滷水中的細菌、黴菌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質,進而使豆腐的組織鬆弛,並且散發出臭味,然後就可以油炸。有些廠商為了求快,甚至不待分解程序完成,只要臭滷水的臭味入味後,隨即出貨,也因此,油炸臭豆腐的口味和油炸普通豆腐的口味相似。

臭滷水
自然發酵的臭滷水是在水缸中放入稻草、豬肉等肉類,然後任由其露天自然發酵、腐敗,經過幾個月後,就可以放入豆腐,不過這種方法非常不衛生,而且都會長蛆。
現在有許多廠商使用發酵菌接種的方式,直接培養臭滷水,不但發酵的時間短,而且安全衛生,可以大量生產。
亦有以純植物為基礎,天然發酵而成的滷水,是以刺桐葉、野莧菜、竹筍、菜心、冬瓜、薑、花椒……等數十種蔬菜或植物,加些許的鹽加以醃製,讓它在自然環境的室溫中,經長期靜置八個月以上,自然發酵而成。




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、Google圖片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